鏡頭基本操作
任何鏡頭的放大率都是由焦距所決定。而在微距攝影時,我們更會考慮如何接近主體。焦距及最近對焦距離——這兩項因素決定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 (x) (有時稱為「重現比率」)。在使用特定焦距鏡頭時愈靠近主體,便能達到愈高的放大率。
根據傳統定義,在鏡頭規格上,微距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 (x) 最少須為 1:1 或「1x」。這代表主體可在相機的感光元件上以實物大小重現:當鏡頭與主體足夠接近時,一個 10 毫米的物件可在感應器上投映出 10 毫米的影像。若最大放大倍率 (x) 為 1:2 或 「0.5x」,代表相同 10 毫米的物件影像,能在感應器上投映出的最大大小為 5 毫米,即真實大小的一半。
0.35 x
1.0 x
微距鏡頭是為使用極短對焦距離拍攝時,能夠得到效果最佳的光學性能而專門設計。通常在近距離時影像最清晰,但並不代表您只可將鏡頭用於微距攝影。許多微距鏡頭於正常距離拍攝正常主體時,亦有出色表現。
近距離拍攝用微距鏡頭的另一個特點,就是景深非常窄。這代表需小心對焦,才能完美對焦並成功捕捉理想細節。在某些情況下,使用三腳架有助輕鬆對焦。對於某些主體,您可能需要縮小光圈才能得到足夠的景深。然而,淺景深亦可以是一個優點,可強調重要的合焦細節,並散焦及忽略強調分散的背景。
[1] 最近對焦距離 (在 1x 放大率下,約為 13 厘米 / 5.1 吋) [2] 可用距離 (在 1x 放大率下,約為 2 厘米 / 0.8吋) [3] 最近對焦距離 (在 1x 放大率下,約為 35 厘米 / 13.8吋) [4] 可用距離 (在 1x 放大率下,約為 16 厘米 / 6.3 吋) [5] 感光元件平面
「最近對焦距離」鏡頭的規格可能令人混淆。最近對焦距離是主體和鏡頭後組焦點 (位於相機機身感光元件平面) 之間的距離。「可用距離」一詞是指主體與鏡頭前組鏡片之間的距離。
如果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指明為 0.2 米 (20 厘米),視乎相機機身的厚度及鏡頭的長度,以最近對焦距離對焦時,您可能只有短短數厘米的可用距離,以拍攝一張 1:1 的微距相片。距離主體如此近,燈光難以控制 (專用微距閃光燈和環形燈可解決這類燈光問題),若主體或相機稍微移動,便很難對焦,而且拍攝距離如此近,亦很可能會把生物主體嚇走。如發生這類問題,您便需要選擇一支擁有較長焦距的微距鏡頭,以獲得更長的可用距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