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頭基本操作
鏡頭的光圈,即是眾所周知的「振膜」或「虹膜」,是一個精巧的系統,透過控制光路的大小,來進入鏡頭控制光線數量。而最兩個決定曝光程度的基本元素,就是光圈和快門速度:在指定快門速度下,如果光線較弱,便需要使用較大的光圈來提升感光元件平面所能接收到的光線,而較光的環境則需要較細的光圈來達至合適的曝光。您亦可保持相同的光圈設定,並透過變更快門速度來達至類似的效果。但光圈開啟的大小會決定光線穿進鏡頭的角度,而最終將會直接影響景深,因此如要創作出理相的效果,便需要同時控制光圈和快門速度。
- 技術講解 -
鏡頭的焦距除以光圈的有效直徑便會得出 F 數值。因此以 35 毫米的 F1.4 G 鏡頭為例,當光圈設定為最大 F1.4,光圈的有效直徑便會是 35 ÷ 1.4 = 25 毫米。請注意,當鏡頭的焦距改變,在固定的 F 數值下,光圈的直徑亦會跟著改變。例如:在 300 毫米的遠攝鏡頭,光圈為 F1.4 的情況下,有效光圈直徑便應該是 300 ÷ 1.4 ≈ 214 毫米。如需達到此要求,便需要一支十分巨型、笨重而昂貴的鏡頭,而這就是遠攝鏡頭的光圈不會太大的原因。事實上攝影師並不需要知道實際的光圈直徑,但這將有助他們瞭解攝影原則。
所有鏡頭都擁有最大和最細的光圈,稱為「F 數值」,但最大光圈通常會在鏡頭規格中標明。以 Sony 的 35 毫米 F1.4 G 鏡頭為例,作為一支 35 毫米 F1.4 的鏡頭,35 毫米代表焦距 (稍後會詳細探討),而 F1.4 就是最大光圈。但其實 F1.4 代表甚麼?請查看「光圈值公式」方格進一步瞭解詳情。至於實際理解,最細的 F 數值即代表最大的光圈,而 F1.4 就是一般用途下您最常會用到的最大光圈。鏡頭的最大光圈如果是 F1.4、F2 或 F2.8,通常代表該鏡眼會較為「快速」或「明亮」。
由大至小,您將會用到的標準 F 數值為:1.4、2、2.8、4、5.6、8、11、16 和 22,特定情況下可能會用到 32 (作為計算參考,這些都是以 2 的平方根,及其次方)。這些都是完整的級 (full stop),但在日常情況下,您亦可能會看見半級 (half stop) 或三份之一級 (third of the full stop)。透過提升一級光圈大小,便可將進入鏡頭的光線數量提升一倍。而降低一級則會將到達光線感應器的光線數量減半。
[1] 有效光圈 (輸入光線的入口大小) [2] 光圈 [3] 焦距備注:圖示所展示的光圈和焦距值為大約數值。
「景深」是指被攝物件顯現可接受的清晰度時,離相機的距離範圍。
以最極端的情況為例,最淺景深的有效對焦深度可能僅有幾毫半。相反,最深的景深能讓影像中的一切都清晰可見,由鏡頭至數公里外的景物均能準確對焦。因此,在創作攝影作品時,控制景深亦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術。
基本上,大光圈所產生的景深會較窄,因此如果您想拍攝擁有較佳散焦背景的人像,便需要使用較廣闢的光圈。焦距較長的鏡頭一般都能夠產生較淺的景深 (部分原因如上文所述,以 85 毫米鏡頭為例,其 F1.4 光圈比 24 毫米廣角鏡頭的 F1.4 光圈大很多),而被攝場景物件之間的距離亦會對感知的景深有影響。
光圈 (右至左):開啟 (大) 至關閉 (細) 景深 (右至左):淺至深
- 拍攝提示 -
如要拍攝擁有優美散景的影像,除了選用較明亮的鏡頭,以及將光圈調至最大外,實際上仍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光圈只是第一條「鑰匙」,而有時候僅有大光圈仍無法拍攝出理想的效果。所以第二個要點就是主體與背景的距離。如果兩者相距太近,主體便可能陷入景深之中,或導致散焦不足。所以只要情況許可,都必須保持主體與想達至散焦效果的背景相隔一定距離。而第三個重點就是所用鏡頭的焦距。就如以上所述,使用較長的焦距能更輕鬆營造淺景深,因此請盡量利用這個特點。很多攝影師都認為,75 至 100 毫米之間焦距,是拍攝人像,並達至優美模糊背景的理想焦距。